上周四美国时间下午5点,美国大学发榜,宣布2022届的本科录取名单。
常青藤大学录取率再创新低。其中哈佛大学42749人申请,1962人被录取,录取率跌破5%,仅为4.59%;而在10年前,高冷如哈佛,录取率也高达10%,早申录取率翻倍,其它藤校更是在15%-30%不等...
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,常青藤已经不再是一个美国的概念,而是世界的概念。
1.这是美国最好的大学,也是世界最好的大学。
2.作为世界最好的大学,是对世界开放的。
随着赴美人数在全球(而不仅仅是在中国)的激增,美国顶尖大学越来越难进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,未来只会越来越难。
那么,我们如何成为“世界的孩子”呢?
腾讯教育,联合樊登图书的创始人樊登先生,参与录制了其自制纪录片——《世界的孩子》第一季“我在美国读高中”,关注中国高中生在海外留学、生活和成长的纪录片。
但这真的是一部只是为了讲美国高中的纪录片吗?也许背后,我们看到是更多的,是在全球化架构下,美国教育体系的认知,重点还是在讨论:美国这些世界上最好的大学,到底需要怎样的孩子?
01
走向世界,从了解自身开始
美国一流大学的教育目标,绝不仅仅是成绩导向,而是成功导向。虽然很多人都明白这个大道理,但依旧过不好这一生。
这种成功,不仅仅是我们一般意义上有权有势的世俗成功,更是人的成功——一个能让自己幸福也能给别人带来幸福的人。
他们要培养的是下一代中的领袖——因为,领袖的价值观、远见和能力,都关系到未来社会的前途。
由哈佛前招生官的访谈中不难看出,哈佛等名校选择的是未来世界的领导者,他们想要苦苦寻找的,是能够探索自我,具有极强的自我驱动力,能够影响他人的学生,哈佛没有写在公告上,但却重要的招生标准——就是做自己。
引用美国一个艺术老师的话,一个人只有了解自己,才有可能了解他人,以及整个社会。
知道自己要什么,知道自己追求什么价值观念,才不会被外在所干扰,这其中就包括,中国很多家长择校的条件之一——排名。
02
走向社会,从全人教育开始
名校确实有分量,但是名校出身并不是一切,说到底,即使哈佛的学历为你敲开一扇门,但你还要自己走进去。
当能力和环境不对等,等待你的,将不是名校的光环,而是对于自己能力的质疑,和四年甚至五年的自我认知煎熬。
美国顶尖名校的招生官们,除了对学生的托福成绩,SAT进行考察,通常还十分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,其中体育和艺术,他们的地位和考试成绩同等重要。
为了塑造全面而卓越的学生,为他们申请顶尖大学打造一份完美的履历,很多家长,不单单是中国地家长,美国的家长也一样,都挤破脑袋用尽各种资源“包装”孩子。
因为你十七八年的人生,在招生委员会哪里,只有三分钟而已。
要想上名校,成绩好是肯定要有的,SAT分数和托福分数,也都很重要。
不过现在,越来越多的学校,甚至包括哈佛,都开始允许学生提交Portfoglio(并不仅仅只针对艺术生),即以project为主体的项目成果展示。为此,许多美国高中都纷纷设了基于项目的教学(project-based programs)。
所以,“课外活动”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。但令父母更头疼的,还有申请要求里的“持续性”,招生官甚至想看到申请者从小到大的“坚持”,“热情”,“坚定”...
这似乎是一出生就决定了输赢的比赛。
一年里做过的课外活动,如何成为文书中孩子“一生的追求”了?
当所谓的“包装”结束以后,很多人是否都不认识申请文书里,那个栩栩如生的自己?
因此,当《优秀的绵羊》这本书在2015年首次面试的时候,才会在这个功利社会引起了那么大的共鸣和争议:有一些藤校生一辈子最大的成就,可能只是上过某藤校。
△
进入素希公众号,回复“绵羊”
获取本书英文原版PDF
虽然精英教育的招生标准,势必引来功利心极强的学生:这套系统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都聪明,有天分,斗志昂扬,但同时又充满焦虑、胆小怕事,对未来一片茫然,极度缺乏目标感:他们被包裹在一个巨大的特权泡泡里,所有人都在老实巴交地向着同一个方向前进。
但是我们反过头来思考一下:美国大学敢把体育,艺术和学术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,这背后是到底怎样的教育理念?
1. 会管理
学生要学会平衡学业与课外活动,并且能能够管理好时间,有朝一日,成为全面发展的学生。
2. 会沟通
招生老师一方面要查看学生的个体表现,另一方面也在构建一个团体,如果你作为学生自己非常优秀,各种研究各种工作都做的很棒,但是你独来独往,每天回家,去图书馆学习,就只会这些,那你就不算吸引人——因为你不能带来回馈。
3. 会合作
体育好,不仅仅代表身体好、毅力好。某种程度上,体育运动是一种特别好的社交——团队合作——一项运动有时可能改变一个孩子做人的格局。而带领整个团队去赢,则是领导力最好的表现。
4. 会创造
追求艺术,自我发现,与申请大学非但没有冲突,更能在某种程度上帮助学生在任何领域长远地发展,比如,在探索音乐、视觉艺术或者舞蹈的过程中,培养自律的品质,而创造性的思维方式,则赋予了他们独特的视角,这是一笔丰富的经验,适用于未来任何学科的学习。
03
当谈论艺术教育时,我们在谈论什么?
求学路漫漫,我们希望倡导和让更多的人认同:
艺术教育是长期性的,非功利的投入。
作品集不是敲门砖,而是自我认知的过程。
越忠于内心,艺术教育给你的反馈就会越大。
因此,我们成立了素希。
素,即朴素的,接近于原始的、最本真、最纯粹的,就像艺术本身,其实是源于自身的思考。
希,即愿望、追求和想要实现的未来目标,这也是用心、踏实的艺术教育对每一个学生的承诺和美好祝愿。
最后,以《世界的孩子》里,我最喜欢的一个片段作为结语:作为世界的孩子,我们看过世界,成为更强大的孩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