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咖分享会,第四篇分享内容整理,来自UIC 金融数学,黎响学长~
学长背景:UIC金融数学专业,GPA3.4+,拿下香港科技大学-广州校区-研究型硕士offer,同步还有华威商学院商务金融硕士、爱丁堡大学-金融数学(赫瑞瓦特联合学位)offer。
想要看第三篇的小伙伴,请点击“内容整理汇总(三)”
分享内容
①研究型硕士和授课型硕士有什么区别;
②在申请上这两者有何不同,自己如何应对面试以及如何准备额外申请材料;
③软背景很丰富,有很多商赛,自己是如何去参加这些比赛并且做到和学业相互平衡;
④在自身角度上,给学弟学妹的建议;
01
研究型硕士和授课型硕士有什么区别
两者区别
第一方面,学制方面,我觉得授课型硕士一般是采用一年制,然后澳洲小部分大概1.5到2年制,然后英国跟香港大部分也是一年制,北美地区小部分有1.5到2年制,而研究型硕士一般都是2到3年,当然也得看项目的进度。
授课型,顾名思义就是以授课为主。大概的授课时间,占比大概是80%-90%以上,然后培养的主要是就业型的人才,而研究型更多的是以做研究为主,授课和做研究的比例大概是1:3,然后培养的是学术型的人才多一点。
授课型就是大家普遍申请的主要的方式,我身边的很多朋友也主要是申请以授课型的为主,包括自己也是,因为在机缘巧合的情况下,港科广来UIC做分享会,并且了解之后发现有很喜欢的项目,我才临时加申。
第二方面,学费方面,就是像授课型,它普遍都比较贵,比如说华威的金融专业,学费大概要3万多英镑,然后算下来大概是30万人民币左右,且没有奖学金,除非你是那种成绩特别优越的,可能有些学校他会给你一些就是入学的奖学金奖励,而研究性硕士普遍就是学费比较低。像港科广、港中深,就是有广州政府这种支持,然后补贴,或者像香港本部那些研究生硕士,他有香港的政府补贴,所以他们的学费普遍比较低,而且就是像他们,就是还有像研硕的话,他还有每个月1万的就是奖学金补贴,然后如果是PHD的话,他是有到一万五的奖学金补贴。
第三方面,申请难度的不同,然后就是像授课型的,显而易见就是申请可能会比较相对容易一些,只需要在读证明,成绩单,文书,可能更多拓展的一些软背景来填充文书,这些基本就足够。而研究型硕士,他除了就是像授课型的,所需要的一些东西之外,更多的还要一些科研经历,或者一些像套磁或者研究计划(RP)这种东西,当然今年港科广因为是广州校区,它也是第一年在广州办的,所以它比较新,所以今年不需要那个研究计划(RP),然后套磁也只是PHD需要。
像那个Mphil的话,他就今年就不需要套磁,是去到那个学校之后,会根据学校的进度,采取导师跟学生双向选择的这种形式,然后像网上系统里面其实是都有涉及一些,这种像比如说推荐信,或者一些Google搜这些,所以我觉得预计明年,可能就是Mphil,可能也会需要套磁之类的东西,所以,我觉得大家可以去上网去搜一搜,有关于这类的东西,包括其实像研究计划,大家也可以去了解一下格式,或者一些学校的规定,然后也可以找机构或者中介,去获取一些有关于写作结构的指导。
什么是套磁
然后同时科普一下套磁,言简意赅,跟那个教授提前套磁,可以发一个邮件介绍自己,然后并且说明自己的优势,感兴趣的研究方向,然后怎么match,教授的研究等等,让教授觉得就是说我这个同学跟我的研究确实是蛮接近的,而且确实能够帮助到我,他要觉得你是有意义的,或者有能力的,就是可能这样子的套磁,会有比较有效一些。一般情况下,套词也需要加上自己的research proposal之类的,然后让教授更加的熟悉你的方向,可能也可以,让你们更加高效的或者更加紧密的去结合一些思想吧。
毕业方式
毕业方式来说,普通的授课型的话,它一般是修满学分就行,像FE的话,他一般对于论文的要求会比较高,然后毕业出路来说就是MSE的话,可能就是毕业之后学生的就业会比较多吧,而Mphil的话,可能是继续攻读博士的比例会高一些,我这边就升博简单提一下,其实首先要说明一点,就是一般授课型,他的学制会比较短,当然他也是正经的硕士学位,和Mphil一样,他毕业之后也是完全可以去申请博士的,但要说区别,就是难度上肯定是有所区别的,就是普通型授课的话,他升博就是如果你在这一年也有做一些科研,或者能也能发一些paper的话。
并且就是成绩是足够亮眼,然后能够吸引到导师的眼球,或者你跟导师的关系很好,让他就是觉得你的基本素质可以,然后能力也是特别的出众,能得到她的认可,他可能给到这个做PHD的机会给你,那相比起来,就是Mphil她升博会比较容易,因为Mphil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做这个跟PHP类似的东西,就是他可能研究的申请度不同吧,但是他们做的,就是比如说像科研或项做项目这些,就是跟老师联系的会多一些,所以后面申请PHD也会比较容易。
就港科广而言,就是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去听一些讲座,如果你申请的是Mphil,并且拿到Mphil的offer的话,你完全是有机会直接就是转到PHD如果导师觉得你的能力完全OK的话,就是会直接让你去念博士,就是这个方面,我觉得也是一个机会吧,然后当然有的学校会给你一些转到PHD的考试之类,这些就是得看具体学校具体的要求。
02
在申请上这两者有何不同,自己如何应对面试以及如何准备额外申请材料
面试准备
对于面试来说,我觉得这次面试可以说是我准备比较充分,因为我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的面试,易致老师也花了很长的时间给我准备和模拟,然后我主要采取的策略是比较全面广泛的去准备,这种面试跟普通的那种实习经历的面试也是不一样的,你不知道他会不会去问一些,就是有关于专业知识、能力或者其他一些方面的知识,可能是作为普通本科以授课为主的这种形式,就是会突然有一些跳跃,所以,你可能不大清楚他会问一些什么问题,我觉得系统性的去准备是会比较好的。然后,比如说像专业上有一些什么知识框架的构建串联。
我觉得这些可能就是你本科学到一些知识点,是需要再去巩固,就是不管是授课型还是研究型,就是以学术知识为框架基础,这一类的基础能力我觉得是必不可少的,然后就是其他方面的一些拓展,比如说像学习经历的收获,科研论文的收获,归根结底就是面试官更看重的就是从自身的经历出发,然后你真正学到的是什么,你真正能够运用的是什么,包括未来的一些规划,方向选择,自己的看法,这些都是面试官真正想看到的东西。
而不是说你经历了,也去实习了,但是归纳不出自己的点,或者归纳不出自己学到一些什么,这些是需要同学们得花时间去想,还有,包括可能面试的时候多多少少都会问到一些,未来的规划之类的,大家也要去想一想,至少有一些想法可以说出来。
准备面试还需要结合学校的课程设置,研究的方向,这个不仅仅针对研究型,授课型所有面试都是一样的,比方说我申请的研究方向是Fintech,那最基本的金融能力、数理能力和计算机能力必须要有,比如说我当时面试的时候,我就拿之前参加过的一个商赛,是给企业做一些创新项目,做一些AI或者人工智能的一些创新,就可以作为我智能工业化的一个影子。我接下来想要讲Fintech方面的一些东西,当然就是我觉得比赛项目有很多最重要的一点。
就是我觉得要和自己的专业和兴趣去match,可能你后面申请的研究生,也跟这一类有关,然后你才有思路,或者有见解去说这些东西,如果是真的没有关系的话,你到后面其实就是你申请的这个研究生的导师,或者面试官会觉得就很奇怪。
项目/比赛推荐
然后至于这些项目或者比赛的推荐,我觉得如果你是金融类的学生,我推荐可以去参加一些模拟投资大赛,或者炒股大赛,全国大学生金融挑战赛,或者建模美赛等等,因为比如说财务的学生,他会学,比如说像invest management这种课程,然后这些课程,大概就是理论基础,你掌握之后,更多去实践一下,我觉得会更好的去巩固,你所学的知识,然后DBM的学生也不要怕说什么建模或者比赛这种,可能偏数理化要求的能力,或者专业性的程度可能要高一点。
这些恰巧就是你通过这些比赛,就是认识到一些自己的不足,或者去提升自己的一些能力,我觉得你会通过这种的比赛去警醒自己,去学习一些综合的能力。
然后PRA或者CCM类的学生就可以去参加一些像广告创意大赛啦,新媒体大赛,还有一些大企业,比如字节跳动组织的一些商赛,或者自己运营一些自媒体都是可以的,就是利用大一大二比较有空,就是一定要去多去丰富自己的背景,然后多去参加一些这样的比赛,就是对之后的拓充软背景是很有帮助的。
但是,我这边提醒一下,就是一定要跟自身的专业或者申请的专业匹配,要有实际性的产出,不是你参加一个比赛,在那边混水摸鱼,拿到一个证书,就可以把这个抛到你的简历上,或者大作文章,就是我前面说,面试官真的是考察的是你真正学到一些什么,你能归纳出来,包括你真正的能够进行运用,这些是他们真正就是想要看到的东西。
03
软背景很丰富,有很多商赛,自己是如何去参加这些比赛并且做到和学业相互平衡
学业和商赛,有机串联
比赛的形式有很多,然后线上线下都有,可以利用假期,或者上课的时间也都可以。最重要的一个点,在我的学习生活中,比如说我学了一门课,就是一些基础课,跟你参加的一些比赛或者商赛的项目是有关的,然后你就可以运用到这些知识去参加比赛,然后你会发现其实这两者并不冲突,因为比如说我在做这个比赛的时候,我有同时巩固了这门课,这样对于这些知识的记忆是很有帮助的,因为它相当于是我通过这个比赛,然后梳理梳理了一下我的思路。
包括知识框架的构建,有助于我去更好地理解这门课,以及在小组作业之类的,我也可以通过这些比赛去,获得一些比较好的成绩,但如果我没有去参加一些比赛,像那种背诵的课,如果过去了,也就忘记了,虽然也会记住一些,但是就是会觉得模棱两可。
所以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要平衡,就是你要有规划,我觉得尽可能去参加这种跟专业相关的,然后感兴趣的,在这种情况下,我觉得就是你能够把自己放在学习、生活和这些比赛,有机的串联在一起。
然后我从自身角度出发,因为我原本也是财务的学生,我大一是财务的,然后我后面转系去了FM,因为其实我对于我自己的认知是,在我高中学习的时候,我个人是就是我是理科,然后个人也比较偏向数学方面,然后同时我又比较热爱金融,所以我就义无反顾地转了去金融数学,尤其在申请研究生阶段,我觉得金融数学他的选择的方向会更多一点,像财务管理的话,它后面的申请就比较局限,因为他学的更多的是一些商科或者一些管理的内容,然后就是可能他选择后面研究生的方向,就是只能比较局限于金融或者一些管理,甚至一些什么,公共政策或者社会学这些东西,而如果你在金融数学,你可以选择的专业方向就很多,有申请数学的,有申请CS的,其次比如金融工程、普通的金融硕士。商业分析、数据科学都是可以的,就是他选择的范围会更多一点,就也是一些优势。
或者也可以申请数据科学,健康管理,申请的方向会多很多,所以这也是一个优势,但是我也不是说,金融数学好,就推荐大一的同学来转,也不是这个意思,我是想提醒一下大家,可以多学多修一些,就是有关于这种数理背景的,比如说微积分现代,然后统计,概率论这种的课程,就是接触一些代码的课程,就对于之后的申研的方向的选择当然会多很多。
大学时间规划建议
然后对于大一到大四整个阶段的一些规划,我觉得真的得好好利用好时间,不浪不浪费每一个假期,就是因为暑假的时间会很长,然后我觉得就是尽量能做两个事情,比如说,你可以结合实习跟暑课,或者去参加比赛和实习,因为假期长,一直积累到大四的时候,你会发现自己的背景会比就是同届的人多很多,然后就是大一的具备真的很重要,因为大一的时间会比较多,在这个时间去多刷一些分,就是我觉得这样子会很好。
大一,也可以去参加一些社团,因为社团仪式,你可以认识到更多的人,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,你可以通过社团这个平台,比如说我之前参加的是创新,然后加入了项目组,就比如说会有一些什么商赛啦,或者一些比赛,就是可以作为整个项目组做一个团队去参加。
大二,你就可以开始筹划一些实质性比较高的,比如说实习,或者一些语言的备考,像雅思、托福这些,这时候都可以开始准备了。
大三,我觉得就是可以结合自身情况进行修改,比如说如果当时大二还没有考出语言,大三就继续考,然后如果考出语言的话,当然可以继续去拓充其他方面的,比如说我之前说的科研,然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导师,或者根据自己学部的一些其他导师去进行沟通,甚至也可以去到别的系,或者别的学部的一些导师去进行沟通,我有个朋友,其实他是DBM的,然后他就能够跟到DST的导师去做一些项目。
因为有的同学可能会担心说,我是DBM,学生问我有什么机会能够接触到这些DST或是其他学科的导师呢?其实接触的方式也蛮多的吧,一是你去选他的FE,二是可以参加一些晚宴,去跟导师进行沟通,然后交流,慢慢的熟悉了之后,你可以进行就是学术方面或者项目科研之类的一些请教,然后看能不能去跟他做一些这种项目。所以我希望就是大家能够运用好,就是更多的时间去做一些,对自己背景提高的事情。
就是不同维度提高的一些东西,不管是授课型或者研究型,就拿华威商学院来说,其实我觉得在同等gpa的情况下,会更喜欢就是有科研背景或者有研究背景的一些同学,当然研究型硕士是更会看重这个点。如何在众多申请者中脱颖而出,就是把自己的软背景,包括一些经历弄得更加丰富一些,就像我一样,我其实gpa不算特别高,然后我觉得就是利用其他的时间多去参加一些项目,然后比赛,然后尽可能的提高自己的竞争力,像那些建模,还有一些含金量高的实习。就是这些东西,你得就是真正的吸收进去,然后变成自己的东西去归纳出来,然后还有像一些语言的考试了,我觉得这些作为门槛的东西,一定要提前准备好。
准备申研,主次要分清
就是这些,其实在我心中也有个排序,首先肯定最重要的是GPA,然后其实就是一些硬性门槛的语言,当然也不一定就是托福或雅思,其实可以同学们可以根据不同学校的要求去看,也有多邻国成绩也是都可以的,然后除此之外,就是像实习,我觉得其实这些也是辅助作用,就是也是蛮重要的东西。
04
在自身角度上,给学弟学妹的建议
大一大二的同学,觉得自己背景不够丰富的话,就趁着还有两三年本科的时间,尽可能的利用起来,然后扩充和加强。在这种竞争越发激烈的情况下,同学们真的需要好好的去强化一下自身素质,才能在众多申请者中脱颖而出。
大三的同学,并且软背景欠缺的同学来说,那么最重要的就是,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参加那些能够发挥出最大效用的比赛。再比如说建模,或者如果有机会能够跟老师做一些科研,或者还有一些什么含金量的实习,这种就是尽量是切合专业,然后能够联合到自己所学的知识,灵活运用的那种。与此同时,我觉得尽快与中介对接,然后完成PS、CV,尽可能的早些升级。
因为其实在这种rolling的申请模式下,就是尽可能早的去申请,也是一种优势的保证,然后就是语言成绩,像雅思、托福这种务必要考下来,起码保证第一轮就是像雅思有个6.5或6对于香港这边的申请,然后因为其实有些学校,如果你没有达到它的语言要求的话,他甚至都不会去审核的这种情况,所以我还是希望就是大家能够加油,就是尽尽快的去弥补缺漏,然后弥补准备起来。最后就是预祝大家今后都能拿到心仪的offer。
Q&A
Q1
学长知不知道大概港科广录取的学生,普遍标准水平在什么分段,如大致的学生背景,GPA分段,GT成绩,论文项目背景这些,更好给我们参考
就是在我了解到拿到港科广offer,我觉得起码gpa3.4+,然后当然这个gpa肯定是越高越好,我了解到的大多是DST方向的学生,统计、数据科学,然后也有财务的朋友拿到这样的offer,但是从背景方面来说的话,这个各有所长,就像我前面介绍的,就是含金量高些的实习和比赛,这个其实可以结合论文项目背景来说,参加一些国赛或者美赛这种建模比赛,然后再加上科研,那肯定就是这样子的,升级会是更加出众嘛,或者更具有竞争力,但是如果觉得就是说毕业论文做的不错的话,其实也可以作为论文项目的补充。
然后像具体成绩,港科广或者港中深这种学校,就是香港在大陆校区办的这种学校,其实对于语言的要求不是特别高,他们还是比较认可UIC的全英教学,就不会严抓你的语言成绩,当然如果有320+的GRE,那肯定是会提升竞争力,然后总体来说吧,我比较推荐GPA3.4+,然后有两到三个含金量较高的实习和比赛,然后一到两篇的科研论文来支撑,如果能有高分的具体成绩,那竞争力会比较充分。
Q2
我问授课型的可以么,主要是华威商学院,想更加了解华威金融类专业普遍的要求和条件~GPA3.4+机会能大概有多少
就像我了解到的,如果同样的gpa水平,DBM学生拿到华威商学院的offer的可能性就不如FM,因为像本身商科的学校,然后他去找,就可能更想找一些就是既有数理背景,就有商科背景这样综合性的学生。所以,我就是建议同学们去多修一些像数学课,还有代码课这样的课程,因为有些确实是作为升金融类学校,的硬性门槛。
然后至于这方面概率如何,就是gpa3.4+,这个其实要结合多方面去说,比如说你的软背景里面有没有实习、雅思成绩,从多个方面去参考,而不是仅仅只有gpa,当然,gpa很高的人,没有拿到offer,其实这个也很常见,就是尽量多去扩充一些背景,而且每年他其实每年的bug都在提高,所以你很难说,就说今年的3.4+,到了明年他就申请,一定会offer。
然后,华威商学院的官网,他也明确去说,如果GMAT700,他就能能够大大提高竞争力,然后这方面其实也是可以去准备的东西。
Q3
学长有一些拒信么,可不可以也参考参考~还有港科广的TL,提交时间 面试时间 录取时间线等
这肯定有的,第一封拒信是布里斯托的商学院,原因就是竞争激烈,我觉得申请这个东西本身就是玄学的。比如说,大家可能会觉得华威商学院比布里斯托的商学院好,但结果就是这样,不同学校就是评判标准的区别,可能有些会更注重你的GPA,可能有些会更注重综合能力,所以这个东西,当然是全面去发展,肯定是最好的。
然后至于时间线的话,12月14号提交的申请,第一轮的截止时间是12月15号,然后我是1月6号收到面试通知,然后1月13号参加面试,然后1月24号拿到正式的offer,一般面试之后会大概是八到九个工作日吧,然后可以拿到offer。
Q4
商赛好多要组队,找不到队友 或是有什么更好的方法么
我觉得参加商赛的方式和类型有很多,就是大到省级,国家级,小到校级区级,但这里,就是你可以通过自己的资源,或者关系或者手段去找到队友去参加比赛,也可以通过社团这个平台。就像我之前说的,就是参加到社团,然后进入项目组,然后以项目组整个团队作为队伍去参加这种比赛,或者去参加一些机构项目,然后他们会安排好组队,然后给到大家一些机会,以及一些指导,就是帮助大家去参加,顺利完成这个比赛。
Q5
可不可以问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区的面试,具体问了什么问题
港科广的面试大概是这样子的,就是它大概分为两部分,第一部分是五分钟的pre,就是第二部分是十分钟的Q&A环节。五分钟的pre,其实就是会给到三个方向,然后我选的是最后一个方向,就是智能工业化,这个可能每年都不一样,就是可能会根据他们的要求去变,然后就是选择这个方向之后,然后并且通过这个方向去展开一些,就是关于个人经历或者一些科研内容,或者一些各种就是介绍,然后让他们去在这五分钟之内去梳理一些问题,然后对你的Q&A环节进行一些展开性的问题。
然后Q&A环节,就是主要基于之前你pre的内容,然后主要也是其实结合自己的经历去问的,比如说什么参加比赛的内容,实习的收获,科研的收获和启发,然后有的也可能问一些像学术方面的知识,但是这个同学们不用太过担心,因为他不会问的特别深。
Q6
科研都可以从哪里获取消息参加呢
其实科研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可以通过学部导师或者专业导师去沟通,然后协助他们去完成一些项目或课题研究,当然也有像很多中介机构,比如说,易致这边的都有一些什么科研项目,然后不过这种的项目一般都是自费的,这些项目可能费用也会比较高一点,大概基本都在2-4万之间都有,最好就是以第一作者去发表一些核心的期刊,然后有一些就是同学也会拿到自己的毕业论文去投稿一些期刊,这些都有,所以大概是以这些方式去进行的。
在选择上要谨慎,在入学申请上也要努力,提前做足准备,祝福大家收获心仪的录取,顺利平安的入学,欢迎随时咨询我们的老师~